赵州古有“十景”,曰“古桥仙迹”“双庙龙泉”“勒经石塔”“望汉云台”“平棘舒青”“洨川环翠”“东寺钟声”“西郊水利”“南畦稻熟”“北沼荷香”。
“赵州十景”历来为赵州人引以为豪,且多有赞美诗文传世。现今,除“古桥仙迹”“勒经石塔”“东寺钟声”三景尚存外,其余七景,随着历史的变迁,“胜迹”湮废,有的只存残迹,有的仅留传说。
一、古桥仙迹
古桥即赵州桥。由于赵州桥“巧夺天工”,自宋、元以来,民间流传着鲁班修大石桥,鲁姜修小石桥(永通桥),兄妹二人争胜上帝派“天工”“神丁”暗中相助,一夜之间两桥同时告竣的神话故事。
更令人神往的是赵州桥一夜之间建成后惊动了“八仙”之一的张果老。他不相信鲁班这位小小的庶民能有如此高超的本领,便邀了柴王(柴荣)和赵匡胤(宋太祖)一起要到赵州看个究竟。张果老倒骑毛驴在前,柴王爷推着独轮车与拉车的赵匡胤在后直奔赵州而来。在赵州桥头他们问鲁班能否让他们三人过桥?鲁班心想,自石桥建成后,大车小辆天天过,难道还怕他们三人和一头毛驴、一辆破推车?遂说任你们随意过。张果老转身施了法术,聚来了日月星辰,装进驴背上的褡裢里,又拘来了五岳名山,扔进独轮车上的筐篓里,随后三人便上了桥。未到桥顶,大桥便开始摇晃起来,鲁班见此大吃一惊,急忙纵身跳将下去,用右手使尽全身力气托住桥身才稳住了大桥。毛驴因负载过重,在桥上留下了几个深深的驴蹄印;柴王也因独轮车载重量过大,用力推车时一下子滑倒,右膝跪在桥面,留下了一道深辙一个膝盖印。这所是后人所赞誉的“古桥仙迹”。
隋人选石驾虹桥,
天下闻名岁月遥。
仙子骑驴何处去,
至今遗迹尚昭昭。
——宋 杜德源
谁到桥头问李春,
仙驴仙迹幻成真。
长虹应卷涛声急,
似向残碑说故人。
——清 饶梦铭
二、双庙龙泉
“双庙龙泉”,有两种说法,一说是双庙村“双庙龙泉”;一说是东晏头村“双庙龙泉”。查清光绪《赵州志·艺文志》卷十四载:元太常院奉礼郎屈敏中《龙井庙祷雨记》和明副使杨森《龙泉双庙祷雨》两篇碑记,文曰:“赵有二祠,附城之北,面阴而背阳,左曰懿济圣后,右曰显泽大王。有井于祠前……构宇以覆其井。”人称“双庙龙泉”。为祷雨,元代创建,明代重修。
据明、清《赵州志》载:此庙为州民李通于金大定四年(1164年)所建。元到正年间曾有重修。因此地庙正中的前方有一井,井上造一八角亭,均用色彩多样的琉璃瓦盖顶,人们也称其为“八角琉璃井“。它用16根粗大的朱红圆柱将两屋楼阁式亭脊擎托于凌空,飞檐斗拱,并装有葫芦形脊刹,十分壮观。亭内全部为彩绘。对“双庙龙泉”,民间有“每逢天旱,县官置瓶于井上拜阶下,则瓶水自满,雨即随之,每祷必应”的传说。明副使杨森《龙泉双庙祷雨记》云:“……惟见元大至正之重修,洛阳王守之补葺”,因辄求辄验,灵异可感。“故予祷雨之暇,像两庑之面阴者,普化天尊,面阳者白衣观音。”此外还有大禹治水,降伏蛟龙,将孽蛟锁于此井深底,使其永世不能造孽于人间的传说。
一说“双庙龙泉”是从双庙龙泉古庄迁至东晏头村,是因州县官为解除民间干旱,年复一年到8公里之遥的双庙龙泉古庄祷雨,怕在近程途中被雨淋。不过,两个“双庙龙泉”,相距千年:一个建庙时间早;一个建庙时间晚;一个庙内无井,一个庙内有井,而且建庙的目的也是有区别的。“双庙龙泉”是伏羲文化遗存,珍贵的文化遗产,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。现今双庙村每年都要过中秋节庙会。
来源:《天下赵州》
编辑:朱琳娜
审核:孙晓聪
监制:徐哲普